作者:陸雅青著
開數:18
頁數:360
ISBN:9789861916552
重量:630
出版日期:2016/09/22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bXO99d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7r1kMk
📌師大書苑:https://reurl.cc/a9WVLG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Nr7045
書籍介紹
藝術為心靈的語言,圖像創作研究成為親近心靈世界的秘徑。
本書引介圖像反映創作者當下之心理年齡的概念,以Lowenfeld的兒童繪畫發展階段理論為軸心,從身心發展理論以及藝術治療的觀點來闡釋各階段兒童的繪畫表現與其認知、情緒與行為發展間的關聯。基於要了解特殊族群及成人的繪畫表現,必得先掌握一般兒童繪畫表現的原則,本書可謂一能從美術進入孩子或當事人心靈世界的參考書籍,適合所有關心兒童/個體心智成長的家長、教師及心理專業工作者閱讀,亦是學習藝術治療的基礎工具書。
作者簡介
陸雅青
國立臺灣師大美術系文學士
美國路易維爾大學表達性治療研究所藝術碩士
西班牙馬德里大學藝術博士
美國藝術治療學會認證專業會員(ATR-BC 92-024)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認證藝術治療師(TRAT 2012-001)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0355號)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專業會員暨創會理事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研究所創辦人(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程前身)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終身會員兼理事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暨藝術治療碩士學程專任教授退休
現為基金會藝術治療師/諮商心理師,從事治療、督導、諮詢與專業人員訓練等相關工作
著有《藝術治療》(心理)、《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五南)、《兒童藝術治療》(譯作,五南)、《心理診斷與人格測驗手冊》(合譯,心理)、《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編審、合譯,學富文化)等。
目錄
第一章 從藝術治療的觀點淺談兒童畫的詮釋
第二章 自我表現的開始─塗鴉期(二~四歲)
第三章 表象的開端─前樣式化期(四~七歲)
第四章 形體概念的形成─樣式化期(七~九歲)
第五章 理智之萌芽─黨群期(九~十二歲)
第六章 推理階段─擬似寫實期(十二~十四歲)
第七章 藝術教育治療
四版序
《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於1993年初版,1999年、2005年分別再版,至今距第三版的出版已有11年之久。每次再版均有不少修訂,但本次增刪之幅度遠遠超越前幾次。
隨著心理治療理論的更新及潮流發展,作為心理治療形式之一的藝術治療也有些變化。心理動力理論的演化與應用,尤其在客體關係上,神經科學、心流(flow)、正念(mindfulness)、榮格理論以及超個人心理學對靈性的追求與探討等均影響現今心理治療的趨勢。在本書,此影響表現在貫穿全書的繪畫詮釋哲學與態度,以及由原第七、八章所整合為一的第七章「藝術教育治療」之撰寫。
藝術治療尚未成為心理專業之前,藝術創作「活動」為精神療養機構職能治療的一種形式,而繪畫則被當作是精神科醫師在診斷上的輔助。亦即,繪畫本身為視覺上分析的重點,創作情境以及創作時的心理動力在繪畫分析時完全被忽略。這樣的現象現今似乎在藝術學、藝術教育或繪畫應用的相關領域仍是如此。
本書引介圖像反映創作者當下之心理年齡(mental age)的概念,以羅溫費爾德(Victor Lowenfeld, 1903-1960)的兒童繪畫發展階段理論為軸心,從身心發展理論以及藝術治療的觀點來闡釋各階段兒童的繪畫表現,及其與認知、情緒和社會發展間的關聯。在兒童早期的發展階段尤其強調幼兒的塗鴉如何反映其身體動作的發展,提供一個客觀、可觀察的指標。第四版也首次引介精神分析理論中「客體」(object)的觀點來詮釋畫者創作時內在「它」者的存在,藉以擴展對畫者創作時心靈現象的覺知。「客體」在精神分析學派意謂著本能衝動之對象,尤其指行為或慾念所導向的對象。此外,本版亦引用「心理距離」的抽象概念來指稱畫者與所描寫物體(客體)間之距離。圖畫中物件描繪的大小即為此概念的詮釋運用。在圖像的實務運用上,筆者企圖由創作行為的現象去親近畫者的心靈,再從某些繪畫現象與畫者之行為、意念在其所處的情境脈絡中去作關聯性推論。雖然後者是藝術治療專業的訓練核心,但本書所主要涉及的對繪畫現象的了解,更是所有教師和助人專業者同理案主畫作的基礎。
藝術治療的理論橫跨藝術、心理、醫療等學門,從諸多領域中擷取精華,發揮了加乘效果。藝術治療發展之初,尤其受到當時(1940年代)李德(Herbert Read, 1893-1968)和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之藝術教育理念的影響。此兩位學者均認為藝術對「全人」人格的發展影響深遠,而其教育理念即是人本精神的實踐—教師的職責並非透過「教」來影響學生,而是透過提供媒材和情境去促進孩子心智的開展。羅溫費爾德的藝術教育理論即是在這樣一個情境脈絡中形成。雖然藝術教育後來因強調學科導向、以學習為評鑑的標準和目標,但藝術治療卻在此基礎下開啟了與心理治療的不解之緣。本書第七章「藝術教育治療」即為因應亂世校園中普遍輔導需求的教育取向,雖然在前三版書中已被提及,但在第四版中首度呈現過去近20年來在台灣的實務運用與研究。藝術治療在本土教育領域的推廣,或由於獨特的時空背景與機緣,目前在全球獨樹一格。
教學、治療與生活好比筆者個人的煉金術,在一次次試驗、身體力行的過程中,得以更親近心靈的樣貌。本版之更新,感謝過去一路走來所受教過的國內外課程和工作坊的師長,課堂、研習和工作坊上所教過的學生、學員,「教學相長」的意義莫過於讓循環、累積而成的知識更趨向真理,讓學術變得更踏實。尤其感謝在治療空間所陪伴的每位個案,他們讓筆者從藝術的表達中,感受到每個心靈的獨特與相似、韌性與偉大。心理出版社林敬堯先生的敦促及高碧嶸小姐的細膩協助,在此一併致謝。家人親友的體諒與支持是我深耕心靈園地的原動力,期待這片園地有讀者的不吝賜教,讓心靈成長得更悠遊自在。
陸雅青 謹識
2016年7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