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obbert A. Neimeyer主編;李開敏、李玉嬋校閱;章惠安譯
開數:18
頁數:424
ISBN:9789861916385
重量:710
出版日期:2015/02/06
...網 路 書 店...
📌博 客 來:https://reurl.cc/eENnNb
📌三民書局:https://reurl.cc/AkNp5j
📌師大書苑:https://reurl.cc/rg7oyk
📌誠品網路書店:https://reurl.cc/0jrQ5l
📌墊腳石購物網:https://reurl.cc/ogapOD
書籍介紹
《悲傷治療的技術》在悲傷與喪慟諮商及治療的領域中,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實務指南,書中64則創新實用的悲傷治療技術,提供了最具創造性且鼓舞人心的介入方法。個別來說,每一技巧都強調了創意和實務性;整體而言,它們抓住了這個領域在實務工作上的豐富性,以及治療師在各種不同情境中發展出來的多元做法,有效處理了喪慟者的需求。本書富含以下特色:
● 主題性的組織架構,可為特定情況找到適用的技巧;
● 針對每一技巧的運用提供專家指導,和避免一般易犯的錯誤;
● 詳細說明某些特定技巧的使用方法、條件限制及適用對象;
● 案例描述和文字紀錄。
人生的路途上,失落無可避免,人們因失去摯愛而失落、跌落絕望黑暗的幽谷之中。如何扶起喪慟者,讓他們重新學會愛、付出愛、感受愛,是悲傷輔導助人者心之所向。
主編者簡介
Robert A. Neimeyer 博士
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大學(University of Memphis)心理學系教授,他在該校也一直都提供臨床服務。Neimeyer 博士出版了二十餘本書,包括兩本與Routledge 出版公司合作的《當代社會的悲傷與喪慟:搭起研究與實務的橋樑》(Grief and Bereavemen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Bridg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以及《建構心理治療》(Constructivist Psychotherapy)。他也是 Death Studies 期刊的主編,並曾任美國死亡教育與諮商學會(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ADEC)的理事長,以及國際死亡、瀕死及喪慟工作集團(International Work Group on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 IWG)的主席。
校閱者簡介
李開敏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前臺北榮總社會工作室社工、組長、主任。目前在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呂旭立基金會擔任諮商心理師。多年來從事個人/家庭/團體諮商/口譯,並擔任臺北市相關社會福利機構諮詢。
專業訓練
系統性的家族治療〔Satir 進階短期/家庭治療(Brief/Family Therapy)結業,參與 Satir 督導訓練 2010/北京上海〕
榮格深度心理個人分析(含夢工作)(2007.2014 完成約 180 小時的個人分析)
相關著作代表
《導引悲傷的能量—悲傷諮商助人者工作手冊》(合著),張老師文化,2012
《阿嬤再見》(兒童繪本),安寧照顧基金會,2005(榮獲 2006 年優良衛生教育教材優等獎)
《臨終關懷與實務》(第 5 章及第 9 章),國立空中大學,2005
《阿嬤的故事袋—老年‧創傷‧身心療癒》(合著),張老師文化,2005
譯作(含合譯及總校閱)
《有效治療創傷後壓力疾患—國際創傷性壓力研究學會治療指引》,心理出版社,2005
《征服心中的野獸—我與憂鬱症》,董氏基金會,2003
《與悲傷共渡—走出親人遽逝的喪慟》,心理出版社,2002
《死亡與喪慟—兒童輔導手冊》,心理出版社,2001
《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心理出版社,1995-2011(三版)
李玉嬋
現職: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
臺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監事
衛生福利部「優生保健諮詢委員會」委員(2008/1/1 迄今)
衛生福利部「人工生殖諮詢委員會」委員(2011/1/1 迄今)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
曾任:國 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學務長、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所長、癒心鄉心理諮商中心主任、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監事
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理事
晚晴協會諮商督導、救國團義務張老師督導、企業諮商專案講師
專長:醫 療健康心理諮商、慢性病患團體心理治療、人工流產諮商、死亡與悲傷輔導、壓力因應與情緒管理
專業證照:諮商心理師(擅長: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取向)
醫療諮商心理次專科證書
病情告知—溝通技巧訓練師資證書
心理諮商督導證書
E-mail:yuhchain@ntunhs.edu.tw
譯者簡介
章惠安
現職:自由工作者
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監事
學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班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廣告組碩士
曾任: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副祕書長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專案研究員
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理事
育幼院實習諮商師/國中輔導室認輔老師/安寧病房義工/美術設計類出版品作者、季刊總編輯及編譯
涉獵研究領域:自殺心理、人工流產諮商、悲傷輔導、青少年親善門診、文化與廣告策略應用
專長:悲傷輔導、臨終關懷服務、翻譯(悲傷輔導領域)、美術設計
譯作:《走在失落的幽谷》,心理出版社,2007
《見證幽谷之路》,心理出版社,2012
目錄
第一部 建立工作架構
1 專注當下、歷程與步驟:悲傷治療中技巧精熟的關係架構
2 悲傷治療中的同理精神
3 細拉:進入悲傷境地的正念導引
4 喪慟歷程的軌跡:介入架構
第二部 調節情緒
5 悲傷觀察日誌
6 繪製失落之境的地圖:屬於悲傷的和不屬於悲傷的
7 成年悲傷者使用的精神科藥物
8 正念療法
9 重整惡夢故事
第三部 與身體工作
10 類比傾聽法
11 拍手功
12 維持連結的身體想像
13 身體託管
第四部 轉化創傷
14 複雜性悲傷和創傷:優先處理什麼?
15 重述死亡事件
16 暴力死亡之後喚出與逝者的同盟關係
17 眼動減敏重整療法(EMDR)
18 重現畫面的意義建構
第五部 改變行為
19 行為啟動
20 度過佳節倍思親的時刻
21 自我肯定訓練
22 尋求平衡的寫作介入療法
第六部 重建認知
23 以行為實驗改變災難式的錯誤解讀
24 以理情治療 ABC 模式回應失落
25 接受與承諾療法(ACT)
26 針對失落關係的基模治療法
27 針對孩童長期性悲傷進行認知重建
第七部 面對抗拒
28 「你可以接受自己是 OK 的嗎?」
29 深度悲傷治療的公開聲明
30 悲傷管理中有控制的逃避
第八部 發現意義
31 透過個人態度發現意義
32 以引導式日誌促進意義建構
33 對喪慟父母運用失落特質技巧
34 隱喻式重整
第九部 重寫生命故事
35 生命回顧
36 失落時間軸
37 虛擬夢境故事
38 聽見你的心聲:建立療癒性對話
39 記錄孩子的生命故事
40 故事山
第十部 鞏固記憶
41 開啟家庭相簿
42 串起記憶的列車
43 兒童的回憶作品
44 記憶盒
45 大自然回憶
第十一部 更新連結
46 介紹逝者
47 透過導引畫面開啟視覺化連結
48 與逝者通信
49 與逝者的引導性想像對談
50 椅子操作法
51 生命標記
52 穿透憂傷看到傳承
53 「抓住片刻」的記錄
第十二部 修改目標
54 在悲傷歷程中設定自我照顧目標
55 界定與展望自我
第十三部 動用資源
56 詩和書目療法
57 兒童書目療法
第十四部 悲中有伴
58 編織社會支持的交響曲
59 處理喪慟支持團體的治療衝突
60 談談與夫妻和家庭的會談
第十五部 儀式性的轉化
61 治療性儀式
62 提供自殺身亡後「錯過的儀式」
第十六部 助人者的療癒
63 助人者療癒智慧圈
64 試穿鞋子
校閱者序一
萬法惟心造
│觀境│
Neimeyer 主編的新書要上桌了!這位集臨床、研究、教學才華於一身的「友人」,向來有令人驚嘆的高產能。書中集結了悲傷輔導領域的一時之選,比如應邀來過臺灣的 Doka、Breitbart、陳麗雲教授等八十多位專家,完成了此本巨著,這樣的大陣仗展現這本書端出的「什錦大餐」不只口味眾多,反映當今悲傷輔導方法上的豐富多元化,更有以關係為基礎的架構、臨床研究的支持說明,和實際案例的應用。對實務工作者,這樣的融合增加了本書的參考性。
心理出版社長期耕耘,引進國外重要的心理書籍;二十年前出版Worden 所著的《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成為國內早期悲傷輔導重量級的參考書。而今推出 Neimeyer 主編的巨著《悲傷治療的技術》,譯者惠安囑咐我校譯,這本書作者多,範圍廣,在翻譯上有相當難度,這些年看她的翻譯功力大增,實不容易。
│觀他│
稱 Neimeyer 為友人,緣自這幾年應前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所綺雲院長的再三邀請,他數次來臺講學時,我有機會擔任口譯而相識。他精力旺盛,盛名享譽國際,和香港、臺灣及亞洲的專家們保持密切的對話。Neimeyer 大師會多種語文,敬業謙和的態度,深具個人魅力的教學方式,在在都是他獨樹一幟的風格!
│觀己│
近二十年來,隨年齡的添增,自己專業修習的重點從系統觀點的取向,及各類自然/能量療法,轉向榮格深度心理分析的夢工作,接觸無意識的探索。曾幾何時,實務上陪伴著悲愴的當事人,漸漸脫離以技術為導向,而回歸到「人在心在」(fully present)的全然陪伴,也就是 Neimeyer在本書第一章說的專注當下(presence)。然而助人者再熱情、再理性,難保心不會疲累、沾染、膠著!
│感恩與讚嘆│
十年前曾寫下這段文字,說明我看待悲傷之心:「悲傷、殘缺若能為受苦的人打開另一個視窗,因而洞悉了浩瀚宇宙古往今來成就在個人身上的奧祕,悲傷的苦澀也許就層層剝落褪去,終能抽出智慧的新芽,突顯出生命中美善的訊息。」
十年後再讀,這段文字像是我本尊靈性的預言與期盼:專業上一路的苦尋,如今一切奧祕已在明師正法的實修中洞悉!
感恩天主/如來,引領我這四年來的靈性之旅,見證到寶島明師─妙禪師父帶領的禪修禪行及無上的知見、平等與至高的心法,「心在」是本自俱足的自心本在!目前在教學和諮商中,期許自己扎實的以修行者謙卑而合一的心行,提升自己的智慧、安定、慈悲、清淨、真愛,把離苦得樂的盼望與有緣眾生分享。
開啟自心才是究竟的解脫圓滿,下次要和 Neimeyer 分享。
李開敏
校閱者序二
開啟生命谷底新眼光的
悲傷輔導十八般武藝
翻閱此書,彷彿進入悲傷輔導工作世界的大觀園,看見同行在世界各角落,開發了一些頗具創意的方法來協助喪親者面對他們的失落悲傷;且透過實作案例分享了悲傷輔導的具體進行步驟,讓人深入淺出地看見運用該技術對喪親者轉化悲傷起了什麼樣的作用,令人讚嘆又多所學習,是一本值得珍藏作為悲傷輔導實務工作參考的工具書。
透過閱讀此書,看見各種創新悲傷輔導技巧的介紹,最教人興奮的是透過實例,讓人有種親臨現場旁觀的真實感,很能融入多元的悲傷輔導創新技巧而有所學習。例如,我在書中看見如何透過引導想像,開啟與逝者視覺化連結,創造了夢境之外與逝者再相見的新路徑,彷彿我們所愛之人可以聽見我們的召喚,而再度活靈活現地出現在我們生活片刻,安慰悲傷的心。同時還貼心提醒每個技術有適用和不太適用的對象,像這個技巧就比較不適合用在不習慣視覺形式思考的喪親者;所以可再參考書中其他技術來幫忙,或許透過文字書寫來幫助擅長語言思考者,或以身體舞動來引導較敏感於身體動作感覺者,寫出悲傷無助的出口,跳出意想不到的新能量,都是可揣摩書中實例實作方式試行多元悲傷輔導的做法。
然而在鑽研本書而與眾多悲傷輔導工作者進行交流中,彷彿看見有著一條共通的療癒脈絡貫穿其間,那就是喪親者本身常常可以幫助自己在生命最喪慟處找尋到出路。世界各個角落的助人者,多是以失落悲傷路上陪伴同行與促發轉化的角色出現,一路陪伴著喪慟的當事人,等待他自己發掘移轉出不同視框去看待生命中的失落,重新安頓心中的喪慟。我想,等待個人的調適步調與轉化契機是值得的,或許這印證了古話說「時間能治療一切」的意涵。悲傷輔導技術的十八般武藝其實都是傷慟當事人自己哭過長夜而揣摩出來的路徑,供我們參考,更提醒著我們要特別注意尊重喪慟者的個別性與主體性。
這也讓我想起近幾年自己走在生命最失落沉痛的幽谷時,身旁親朋好友設法以各種方式陪伴與引領我,只要不放棄就能在憂傷驚恐的晦暗日子裡等到光亮與希望。彷彿親友們以愛告訴我要相信生命谷底會有盼望,以陪伴行動等待我慢慢轉移視框,在愛與盼望裡慢慢開啟新眼光,願意去尋找並看見烏雲背後的陽光。如果身在陰暗幽谷底的你,聽到有人為你輕輕唱起:「不管天有多黑,星星還在夜裡閃亮;不管夜有多長,黎明早已在那頭盼望;不管山有多高,信心的歌把它踏在腳下;不管路有多遠,心中有愛仍然可以走到雲端。誰能跨過艱難,誰能飛越沮喪,誰能看見前面有夢可想;上帝的心看見希望,你的心裡要有眼光,哦!你的心裡要有眼光。」(作詞:葉薇心,作曲:袁培華)這樣的歌聲,是否也像本書許多技術一樣,傳遞了療癒力量?或許是因為歌詞啟動認知新視框,或許是有人在為你的悲傷歌唱而啟動溫暖的療癒力量;也或許聽不懂歌詞或是沒有歌詞的樂音,也能使人屏除理智框架而碰觸心靈深處的療癒力量。像是最近聽聞的愛吟唱/愛療法,頌缽音律音頻震盪,都有人用以安頓絕望與心傷。
所以當朋友為我唱起〈眼光〉這首詩歌,除了溫柔歌聲穿透歌詞觸動了我的淚水,撫慰了悲傷的我,帶動慢慢沉溺在喪慟中的我,更軟化了卡在谷底僵化的思維,解凍了冰封的心,讓我在歌聲吟唱中真的慢慢開啟了新視框,使我得以用新眼光在感恩中燃起盼望,有勇氣在悲傷海洋中浮沉前進,等候彼岸的陽光。難怪有人說希望其實要在絕望中找尋!
似乎藉著本書,可以讓我們看見創意與愛的嘗試,可以在絕望處開啟一點希望之光;透過世界各角落克服悲傷與絕望的生命故事,可以逐漸打開悲傷輔導的多元路徑與各種可能性。書中以這樣融入多元方式來找尋最適合協助喪慟者個別性的方法,是種多元尊重的提醒,或許也是本書想提供給我們的一個邀請,請容許當事人在我們的見證下,試行各種療癒傷慟的祕方,設法從中發掘出轉化生命的新眼光。
失落與悲傷輔導工作並不好做,投入這領域的許多年來,最感謝本書主編Dr. Neimeyer 的帶領與啟發,讓我跨越瓶頸。先是幾度來臺灣教導本所師生意義建構式的悲傷輔導工作坊,讓我大開眼界,開啟了悲傷輔導工作的新眼光和新做法;再者是他選擇讓我們在臺灣翻譯《走在失落的幽谷》(Lessons of Loss)這本好書,讓我們能更方便地學習到大師的意義建構悲傷輔導做法。而今又再選擇讓同一譯者惠安來翻譯本書,而我才得以次校閱者身分先睹為快,詳讀中文版書中多元又可行的各種悲傷輔導技術,很是振奮,更加相信悲傷輔導工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雖然我們未必能趕走悲傷,卻可以陪伴幫助喪慟者雖悲傷也不致傷重不起;看見死亡與分離的生命谷底經驗,或許能讓人體悟到人生和超越自我的力量。
李玉嬋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
諮商心理師
2014 年 6 月 28 日
譯者序
此《悲傷治療的技術》一書,其英文原著 Techniques of Grief Therapy是由國際知名悲傷輔導專業學者 Robert A. Neimeyer 博士主編,這是一部超過 350 頁、共 94 個章節,內容非常豐富的巨著。基於華人文化及諮商情境的考量,對於中文版的內容,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表示希望能做一些挑選,最後決定從中節譯 64 章,以饗中文讀者。在篇章取捨的過程中,篇篇精采的內容真是令人十分交戰,幾經思量並與對華人悲傷輔導專業界十分熟悉且貢獻良多的 Neimeyer 博士討論後,才有了最後的定案。即使是從巨著中只挑選了三分之二的內容來翻譯,我也還是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才完成這件工作,對於華人讀者深感抱歉,這麼有價值的一本好書,卻讓它姍姍來遲。
這是我第一次翻譯集結多位作者稿件的書籍,很幸福地輪流沉浸在62 位來自世界各地臨床專業人士所貢獻的篇章中。其中不乏多位大師級人物的實作經驗,閱讀他們整理精闢的工作步驟或對於實務理念的引述,娓娓述說著案主的悲傷故事和轉化歷程,真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讓我也能夠精實自己的助人工作知能,梳理自己過往面對悲傷案主的服務經驗。書中的每一篇章,就像是一碟碟滋味富饒的小菜,令人念念不忘;集結了這麼多精采且多樣化,但又各具風格的菜式,這本書就是一桌悲傷輔導技術的「滿漢全席」。在進入悲傷輔導助人工作領域的 14 年之後,我感謝有此機會和能力,將這套「滿漢全席」遞送至華人悲傷輔導專業的案頭,希望此書能夠在華人文化的失落關懷與照顧工作上有所貢獻,不但提供悲傷輔導多種創新的有效實作技巧,也能激勵華人發展出更多符合在地需求的悲傷輔導做法。
在此,要感謝有著大眾傳播專業背景的施裕芳小姐,一路跟著我翻譯的進展陸續校稿,斟酌討論字句用語,並分享讀後心得,看到了失落的多種面貌。其次要謝謝本書的校閱者,兩位非常資深的悲傷輔導前輩—李開敏及李玉嬋老師。開敏老師是我進入悲傷輔導專業的啟蒙督導,這是非常榮幸的機遇;而玉嬋老師不但是我的恩師,也是我十多年來悲傷歷程的見證者、陪伴人。也由衷感謝心理出版社的校稿及美編同仁,一遍又一遍地發現疏漏之處,不辭辛勞地給我建議,使這本重要的專業工具書以更流暢易懂的方式呈現。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麻吉,Meikou 先生,感謝他對我在生活、工作及心靈上的支持,以及無微不至的照顧。
章惠安於石牌
2014 年 4 月 27 日 |
|